2025年7月15日至7月25日,玉溪师范学院“红绿融合,推普兴边”青年推普团深入云南省腾冲市明光镇东营村,创新性地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双轨并行”的实践模式,在祖国西南边陲奏响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发展路径。
推普团实践伊始,便赴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等地,深入学习地方革命历史,汲取红色养分。带着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团队在东营村精心打造了系列沉浸式红色教育活动:“童声话英烈”故事会让孩子们在讲述中铭记历史,“诗韵颂山河”朗诵课以铿锵之声抒发爱国豪情,“画笔绘忠魂”创作坊描绘出跨越时空的英雄形象。“国歌诞生记”主题宣讲深化了村民的爱国情怀,而“红歌飞边寨”活动则让激昂的旋律响彻村寨。尤为关键的是,团队巧妙地将普通话教学融入各项活动全过程,使红色课堂同时成为生动的语言实践场,让家国情怀与标准语言表达在青少年心中深度融合。
推广普通话,是促进民族团结、激活区域发展的关键桥梁。为精准施策,推普团前期深入东营村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村民的实际语言需求开展扎实调研:设计发放问卷、组织面对面访谈、进行入户家访,基于详实数据,结合当地茶产业,“推普小课堂”应运而生。课堂内容聚焦实用场景,通过情景对话、职业技能用语培训等针对性教学,切实帮助村民提升普通话交流能力,让语言技能真正转化为连接外部世界、参与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的“金钥匙”。
此次实践的核心成果在于实现了“红色精神铸魂”与“语言能力筑基”的有机统一与深度赋能。团队一方面在儿童教育中深植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村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对外交流夯实语言基础。这种“文化为魂、语言为桥、产业为基”的“红绿双轨”振兴模式,不仅有效守护了边疆的文化根脉,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村民致富增收注入了崭新活力。
此次玉溪师范学院青年推普团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智力资源精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赋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缩影。当普通话推广的声浪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号角在明光镇的青山绿水间交响共鸣,青年学子们用智慧和汗水,正积极为探索边疆地区可持续、特色化振兴之路贡献着青春方案。(图文/李有荣 等)